三、
找尋德雷克爵士後人的英國族 譜學者,認定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佐治.德雷克,是爵士的嫡系孫(其祖上於十八世紀初從英國移居美國),佐治對此事雖有興趣但自感 活動能力不足,授權其精明強幹且八面玲瓏的近親韋德嘉(S. Whittaker)女士全權處理。韋德嘉遂着手部署領取德雷克遺產的工作,第一步是公開招股,因為向「英廷追討這筆巨款,法律費用十分昂貴」;她向「股 東」保證有優厚回報,三百餘年的複利滾存,令她答應投資者每一元投資將獲五百元、一千元甚至更高的利潤;赫謝爾的母親見厚利忘風險,傾盡所有,投資六千 元,條件是韋德嘉僱用她的兒子,當時他因經營農場遇上不景氣而破產。
一九一五年,韋德嘉已籌集了六萬五千元,一切本來非常順利,可是,她 答應投資五十元的一位鄉紳在短期內可得十萬元的回報因未履行承諾而被告上法庭;她從芝 加哥聘請名律師路易士為她辯護,但案件尚未審結,是年年底,韋德嘉和她的兒子、路易士和他的太太,帶同以僱員身份隨行的赫謝爾,前往英國,根據英國移民局 檔案,他們於一九一六年一月三日在修咸頓港上岸。英國行的表面理由當然可就近和英國政府交涉,以討回德雷克的遺產,實際上可能在迴避法律制裁。
在 英國,韋德嘉遙控美國的「集資活動」,其美國「代理」繼續集資並把資金滙至英國(多年後的法庭文件指出「代理」中飽程度嚴重);美國「投資者」投資熱情 未冷卻,皆因相信韋德嘉和路易士合力炮製的「假消息」及「假證據」,前者是指英國皇室已和他們洽談交還遺產事宜,後者則是着工匠打造德雷克墓碑然後偷運進 其故鄉普利茅茨的墳場並拍相寄回以加強美國「投資者」的信心—即使墳墓是真的,與遺產何干?顯見當年「投資者」的心態和現代的並無分別,均為非理性情緒所 控制!
四、
所有這一切,赫謝爾看在眼裏,慢慢知道所謂「德雷克遺產」,不過是一場騙局,他一度試圖公開真相,但苦無機 會;直至一九二二年,伊利諾州法院判路易士行為 不檢,律師公會吊銷其執業資格,加上韋德嘉尚有未了的官司,赫謝爾才起而發難。然而,事到如今,他已改變主意,因為這是一盤無本的大生意,他因此不是向大 眾揭發而是據為己有、接手這項「投資」!韋德嘉和路易士雖然聯手反擊,可惜他們以待罪之身,沒有公信力,未能取得公眾信任,而赫謝爾則以「老實奧斯 卡」(Honest Oscar)的面目出現,成為「投資者」的新「財神」!
經過數年的「見習」,赫謝爾的騙術青出於藍、更進一步。他一方面在家鄉委任收集資金的代理人,一方面編造有關德雷克遺產的故事,在倫敦作第一手報道、寫成文章,寄回美國作為「招股書」派發。
赫 謝爾編撰的故事匪夷所思。他說和一名知道德雷克藏寶細節的德文郡大教堂的修女成為朋友,但她不肯透露半點秘密,惟在聖堂祈禱時,不時盯着鐘樓,並向他使 眼色,顯然有所暗示;赫謝爾於是在黑夜中攀登鐘樓,果然發現「盈寸厚的塵封文件」,在燭光下他仔細翻閱,找到德雷克遺產清單(金銀珠寶外尚包括整個普利茅 茨的地權),還有一份「領洗證書」,德雷克原來有一兒子,其嫡系孫是現居倫敦的D.德雷克上校;上校無後,其外甥女 Lady Curzon 是赫謝爾的情婦,通過裙帶關係,年老的上校授予他全權向英廷追討乃祖的寶藏;赫謝爾並言之鑿鑿,指英廷已委派一個 Lord and King's Commission,負責此事。赫謝爾在《告股東書》中說英廷已同意在夏季以現金和他交換德雷克的寶藏,因它們不少已成為「歷史文物」,若流出英國,恐 引民眾反對。這批寶藏經皇室古物專家鑑定、估值,化為現金,數額大至他不敢相信;他得款後將買下密蘇里、肯薩斯和愛荷華三州的全部土地……。上述種種,當 然全屬揘造,惟投資者深信不疑,當時的「共識」是,若非真有事實,赫謝爾和韋德嘉等便不致賓主不和,他們甚至「不惜工本」告上庭,反證是在爭奪一筆巨大財 富,不然不致反目成仇亦不值得這樣做。在一九二四年中,赫謝爾接受律師「忠告」,把出資給他爭奪德雷克遺產者的身份,從投資者改為捐助者 (donator),捐款出於自願,這樣,萬一未來有法律纏訴,赫謝爾便可置身事外。
美國「捐款」源源滙至倫敦,他的寓公生活愈來愈豪, 在武士橋區購豪宅,以夏蕙酒店餐廳為「飯堂」,着 Savile Row 的西裝,學跳交誼舞、啣雪茄、飲醇酒,結婚生子並自稱「白克蘭勳爵」(Baron Buckland)。他在倫敦逍遙快活的消息傳回美國,美國總代理艾瑪起疑,僱私家偵探查察赫謝爾的底細,「探子」的回報,揭穿了赫謝爾的滿口荒唐言,這 位總代理親赴倫敦會見赫謝爾求證,回美後指證他是個騙子……。赫謝爾反控她中飽捐款,並揚言不惜花百萬元律師費要把她繩之於法。的確盜用公款(她辯稱是 「佣金」,但「捐款」何用「佣金」?)的艾瑪突然成為千夫所指的「反面人物」,其夫因此神經錯亂被送進瘋人院,她亦潦倒窮困。十九世紀初葉投資者特別是鄉 村投資者尚未開竅,可說是騙子的黃金時期,僅在美國,除了龐茲之外,還有佛羅里達物業狂潮(漲潮被海水淹沒的沙灘於退潮時當物業地盤出售)、赫德遜河金礦 (開採河底的金礦,受害者主要為走避十月革命的俄羅斯難民)等等,行騙者均發大財(雖然大部分以鐺鎯入獄收場),而中部農民則為赫謝爾所惑,即使他的謊言 被揭穿,「捐款者」仍對他死心塌地。在艾荷華和明尼蘇達,不少城鎮居民分成二個敵對陣營,一方相信將從德雷克遺產中獲厚利,一方則視之為騙局;他們不僅在 報上互相責罵,有時酒吧道左相逢,還大打出手……;明尼蘇達小鎮 Adrian 的神甫力勸教友不可輕信讒言,以免輸掉所有,但教眾財迷心竅,無人理會,神甫知道要出禍事,辭去聖職,關閉教堂!
世紀大騙局.三之二
<<轉載自信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